【大唐新秩序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一七小说【1qxs.com】
本站http已无效,访问请使用https【https://1qxs.com】
经过与冯道的彻夜长谈,李诚中和冯道达成了共识,对生活用品的生产完全停止,所需物品以对外贸易采购的方式满足,营州只重点生产军工。同时,李诚中和冯道还用了一个月的时间,将生产格局进行了调整,柳城因为有铁山的存在,集中生产需铁的兵刃器具,燕郡因为背靠医巫闾山东部的广袤草场,则以生产军服、皮甲为主,这样的调整更利于李诚中所创立的“流水线”生产方式,并且由于术业专攻的原因,更容易出精品、出新品。
不能不说,冯道虽然年纪不大,但其适应性非常好,经过一年多的朝夕相处,他和李诚中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密切。他没有一般读书人的那种死硬坚持——当然,这也是这个时代大部分儒生的通性,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个时代乱世的生存法则,虽然心中仍然向往着太平年间的盛世气象,却懂得应该怎样在已有的条件下一点一滴付出努力,同时按照所效力的藩帅军头们的意愿,调整自己的治政之策。
冯道的接受能力比较强,对于李诚中的想法也越来越适应,当他接到李诚中要求调整营州作坊生产布局的命令时,便隐约明白了对方所说“规模化效益”的意思。但他并没有按照这个时代官府对作坊商铺的“强制性行政执行”来办理,而是采用了“政策杠杆”来实现这一重大调整,之所以有这样的思维转变,是基于李诚中曾经提到过的“利益驱动”理论。
当时李诚中刚刚占领柳城,就在前往幽州参加军议之前,两人有过一次交谈。为了获取幽州豪门军头的支持,冯道特地准备了十几个小箱子,箱子中满是金银珠宝。李诚中虽然接过了这些将要作为礼物赠送出去的小箱子,但实际上并不认为这样就能说服那些豪门军头,冯道也知道很难,但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。冯道记得李诚中临走时说过,这些小利是远远不够的,只能作为见面的敲门砖,要想真正打动这些军头,必须以利益作为驱动,用美好的前景将他们绑在自己的战车上,所谓“赶人走不如让人自己走”。
这句话深刻印在了冯道的脑海中,他深以为然,并自觉开始运用。比如这次的调整,他采用的就是“政策杠杆”。冯道只是简单的制定了一项政策,就让作坊的布局调整得以实现,即让商贸科发布新的采购办法,宣布从九月起,长史府的物资采购分作两地,柳城只采购兵刃战具,燕郡则采购甲胄和军服。就是这么一项简单的调整,两城的作坊东家和行商们立刻就算清了其中的成本。举个例子来说,柳城的甲作坊原本生产皮甲,但是他生产完成后,必须花费人力和车辆将皮甲拉到燕郡,贩卖给长史府,在这个路途不便的时代,其中的运送成本比后世高得多,如果这家作坊仍旧坚持在柳城开设,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收益要比燕郡的作坊至少降低三成!
如遇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显示不全,乱码错字,请更换谷歌浏览器即可正常阅读。